智能制造网手机版

手机访问更快捷

智能制造网APP

安卓版

智能制造网小程序

营销推广更便捷

您现在的位置:智能制造网>电气设备>资讯列表>专家解读丨中国氢能发展:从试点探索进入有序破局新阶段

专家解读丨中国氢能发展:从试点探索进入有序破局新阶段

2025年06月03日 15:17:35 人气: 21043 来源: 国家能源局
  近期,国家能源局发布《中国氢能发展报告(2025)》,并指出“中国的氢能产业正从试点探索逐步进入有序破局的新阶段”。报告从政策制定、市场规模、价格水平、创新应用、国际合作、标准认证等六个方面,系统总结2024年国内外氢能发展形势;从政策统筹、技术攻关、公共服务、推动试点、国际探索等方面,提出相关工作部署,为“十五五”时期氢能产业提质提速奠定坚实基础。
 
  一、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协同共进
 
  (一)国家引导构建产业发展四梁八柱
 
  氢能正式写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》,明确“积极有序推进氢能开发利用”的法律定位,中央政府将其列为前沿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;《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》提出推进氢能“制储输用”全链条发展等工作要求;2024年22个省级行政区将氢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各地累计出台专项政策超560项,逐渐打造“国家统筹—地方落实—市场驱动”的政策闭环。
 
  (二)产业规模世界首位奠定氢能引领地位
 
  根据《报告》,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突破3650万吨,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,占全球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以上。其中,可再生能源制氢成为增长亮点,截至2024年底,全球累计建成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超25万吨/年,我国占比近一半,宁夏宁东等地规模化项目建成投产,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一期接网方案获批,“风光氢储”一体化发展模式初步形成。
 
  (三)技术创新驱动全产业链突破
 
  在制氢环节,单堆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实现商业试运营,兆瓦级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下线,“海洋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验证”项目开工;储运领域,国内首条具备掺氢输送能力的长距离高压管道项目竣工;深地大规模盐穴储氢库CQ-1井开钻;应用层面,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约2.4万辆,加氢站超540座,氢能在重卡、港口机械等领域的替代效应逐步显现。
 
  (四)差异化区域布局形成特色发展极
 
  “三北”地区依托风光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,成为绿氢生产核心区,累计规划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占全国总量的90%以上,重点推进“绿氢+化工”“绿氢+冶金”耦合示范,实现工业领域深度脱碳。东部地区聚焦技术研发与高端应用,山东建成“氢进万家”示范社区,广东开展液氢跨洋运输试点,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形成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集群,推动氢能从工业原料向能源载体转型。
 
  二、产业系统性突破仍面临挑战
 
  (一)成本与经济性
 
  当前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较化石能源制氢仍然较高,核心受制于电力成本、电解槽投资和项目运行运营效率。通过“风光氢储”一体化等机制创新降低电价水平,推动电解槽规模化生产降低单台成本,以及虚拟电厂、氢基燃料出口等商业模式等仍有待探索。
 
  (二)标准与安全
 
  氢能“能源属性”与“危化品属性”的双重特征导致相关项目验收管理仍需进一步优化。电解水制氢、氢储输、装备检测等关键领域标准仍需完善,国际标准互认等工作亟待夯实。
 
  (三)产业链协同
 
  我国在质子交换膜、气体扩散层、车用压力氢气传感器等关键材料依赖进口,电解槽宽负荷调节等技术也亟待突破,规模化项目投资建设模式仍在探索,“技术研发—装备制造—项目运营”的全产业链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。
 
  三、多措并举推动氢能战略落地
 
  作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核心载体,氢能产业正从政策驱动转向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的关键阶段。需以系统性思维破解技术、成本、生态等瓶颈,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。
 
  (一)加快推动技术装备规模化实证
 
  工业领域聚焦“绿氢替代化石能源”,2030年前实现合成氨、甲醇等行业渗透率稳步提高;交通领域推进“氢电互补”,在重载货运、港口机械等场景推广燃料电池车辆;能源领域探索“风光氢储”模式,千万千瓦级风光基地配套建设氢储能项目,实现跨季储能与电力调峰。
 
  (二)打造全球化竞争中的中国方案
 
 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电解槽出口国,相关企业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加快布局国际合作项目。未来需加快建立绿氢认证体系与跨境贸易规则,推动标准、装备、项目全链条出海,在全球氢能产业链中确立“制造端引领、应用端创新”的双轮优势。
 
  (三)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
 
  建议国家实验室牵头整合高校、企业、科研机构资源,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,推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全流程贯通;在部分地区试点政策创新与场景开放,形成基础研究、技术转化、产业应用协同推进的创新发展格局,支撑氢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。
 
  (中国工程院院士 彭苏萍)
 
  原标题:专家解读丨中国氢能发展:从试点探索进入有序破局新阶段
全年征稿/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:1271141964@qq.com
版权与免责声明
1、凡本网注明"来源:智能制造网"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智能制造网,转载请必须注明智能制造网,https://www.gkzhan.com。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2、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、技术文章、资料下载等内容,如涉及侵权、违规遭投诉的,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,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。
3、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4、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

企业推荐

更多